返回

董    府

 

  董府系清末著名将领甘肃提督董福祥的府邸,因董曾官加“太子少保”衔,又称“宫保府”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3103730.jpg

  二、建筑布局及特点

  董福祥革去提督之职,保留“太子少保”衔,故建筑规模仍以尚书衔提督级别修建,又称“宫保府”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3103113.jpg

  初建时外围呈城堡式建筑,内呈三庭六院四合院式建筑。总体由护城河、外府廓城、内府内城、城内四合院等组成。历经百年,现仅存内城和城内四合院。

  内府之府邸,平面呈中轴对称,中轴线上建前后两院,是为中心建筑,称为中院,前院为卷棚硬山顶房屋,后院为二层木结构卷棚歇山顶主房。

  中院南侧紧连建成南院,其北紧连建成北院,南北两院又分为前后院,后院上房与倒座皆为卷棚硬山顶,两侧厢房及中间过厅皆为土筑平顶,各院有门互通,开之成为大院,闭之则可独立,形成了一座封闭严实的三庭六院之府邸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3103720.jpg

  董府主体建筑呈东西中轴线,南北对称布局,大门向东且偏北,府邸大门偏北不在中轴线上,外城门更偏北。

  主体建筑共116间房全部采用木框架结构,中间有回廊连接,府邸各院屋脊、屋檐、廊心墙皆施砖雕图案,门窗栏杆等皆施木雕图案.中院建筑木结构架上内檐与外檐、举架、梁枋、木柱等部位均施彩绘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3103107.jpg

  各建筑屋面青瓦顶,脊部均安脊兽,并用砖雕构件砌筑。有富丽堂皇之威,各建筑用材皆很大,具雄伟高大之气。

  董府是研究我国一百年以上建筑史的实物例证,它实质上反映了董本人及当时中国的政治、军事、外交情况和错综复杂的国际、国内矛盾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3103056.jpg

  它的建筑运用了雕刻、彩绘等手法,又以碑匾、书画、楹联,棂格等点缀装饰,是宁夏唯一保存完好的达官府邸,在西北地区清末建筑中具有一定代表性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3103136.jpg

  主体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,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,整个建筑排列有序,相互对称,相互连接,互为一体,较好地达到了严谨工整,突出主体的设计意图,充分反映了当时科学生产力发展的较高水平。

  三、历史沿革

  董府始建于1902年,历时三年到1905年竣工,初建时占地一百多亩,由护城河、廓城、外寨、内城等组成.

  1908年,董福祥病逝,其四姨太携其孙董恭移住固原。此后,福祥生前居住和处理军务的中院便闲置起来,南北各院由其侄、孙等各家分住;

  1930年,土匪李心虎强行住进董府,肆意劫掠;

  1938年,马鸿逵部168师502团入进,驻兵;

  1940年,宁夏中学、宁夏师范相继入府,成为校舍。

  解放后,董府收归国有,一直为基层政府驻地。

  1950年——1955年,为金积县四区政府所在地;

  1956年——1958年,为金积县郝渠乡政府驻地;

  1958年——1960年,为青铜峡县峡口公社驻地;

  1964年,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工会在此设宁夏工人疗养院;

  1970后,银南行署又在此开设:卫生学校、农机学校、职工中专等;

  1985年,上述单位全部迁出,交由文化部门管理。

  1988年,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同时在董府设立了银南地区文物管理所。

  2006年5月,董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四、董福祥其人

  董福祥,字星五,汉族,清代甘肃固原州(今属宁夏)王朝山人,生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五(1840年元月9日),卒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九(1908年2月10日),官至尚书衔提督(上将),因其曾官加“太子少保”,故人称“董宫保”。

  董少时家贫,读书未竟,喜谈兵法,性情好强、刚直,慨然有大志。

  同治初年(1862年),朝政腐败,农民起义遍及全国,董遂借机倡集团练,聚众十余万反清抗暴。

  同治七年(1868年),左宗棠督办甘肃军务,进剿西北,董遂投降清军,所部被编为“董字三营”.

  光绪初年(1875年),阿古柏反动势力勾结英俄侵占新疆。

  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进兵新疆,董率部参与了收复新疆的各次战役,每战必先,名震西域,为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  光绪十四年(1898年),所部甘军编入荣禄所辖武卫军。成为北洋三军之一,董任武卫后军统领。

  1900年1月,义和团运动爆发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。董福祥所部甘军顽强抵抗,围攻外国使馆,在廊坊大败八国联军,获罪洋人。

  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董被指为“首凶”,清廷因董拥有军事实力,担心西北激变,仅加以革职,保留“太子少保”衔,遣归故里。

  1908年2月,病故于府邸,享年69岁。